□黃勇英 陽春三月,南方的春天充滿了植物蓬勃生長的氣息。紅的、白的、粉的、黃的,各種不畏春寒的花兒競相綻放。徜徉在花海里,人們沉寂了一個冬天的心也開始生出些許的不安分。春天,不僅要滿足視覺,更要滿足味覺。舌尖上的春天更富有生活的情趣。 在民間,春社是一個重要的民俗節(jié)日。古時于春耕前(周用甲日,后多于立春后第五個戊日)祭祀土神,以祈豐收,謂之春社。唐王駕《社日》詩:“桑柘影斜春社散,家家扶得醉人歸?!睆埶氐摹兜美隆吩娫疲骸拌狭帩獯荷缌T,牛羊日夕牧童來?!蹦纤侮懹蔚摹队紊轿鞔濉穼懙溃骸澳r(nóng)家臘酒渾,豐年留客足雞豚。山重水復(fù)疑無路,柳暗花明又一村。簫鼓追隨春社近,衣冠簡樸古風(fēng)存。從今若許閑乘月,拄杖無時夜叩門。”這些詩句,都生動地記載了人們祭祀土地的熱鬧場景。 閩北人對春社是很重視的,祭祀土神是一個方面,吃文化則是更有生活趣味的另一個方面。春社時節(jié),咋暖還寒,春陽之下的田野已是綠意盎然,鼠曲草也蓬蓬勃勃地生長起來。其草葉面布滿白色細(xì)毛,葉形如小白鼠之耳,花黃如曲色,故得名鼠曲。另外,因為它在清明前后大量生長,又被稱作“清明草”。這個鼠曲草可是好東西,《日華》中記載:鼠曲“調(diào)中益氣,止泄除痰,壓時氣,去熱嗽。雜米粉作糗食,甜美?!?/p> 民間吃鼠曲草,主要是用來制作“包糍”和“清明果”。春社前后,田野里滿是翠綠鮮嫩的鼠曲草。村民們會走上田野,將鼠曲草采回?fù)駜?,在石臼中搗爛,再和以米漿,然后便是放入大鍋中用文火邊煮邊攪,直至米漿濃稠成糊,最后起鍋。邵武人喜歡用起鍋的粿料做成“包糍”的外皮。包糍里料多為肉沫、筍干、芋頭、香菇。包好的包糍上籠屜蒸的時候,村民還會將上山摘采來洗凈晾曬好的松針均勻地鋪在蒸籠底部,然后將包糍鋪放在松針之上。屜蒸蓋打開的時候,松針的清香撲面而來,令人食欲大開。剛出籠的包糍油光發(fā)亮,擱上一些蔥花,再蘸上一點辣醬,一口咬下去,只覺滿口生香,回味無窮。 我感嘆于人們對生活的熱愛,將草與美食結(jié)合在一起,將春天品味于舌尖之上,這是一種多么富有鄉(xiāng)土氣息的生活趣味!無論生活多么艱難,我們的祖先總能賦予艱難的日子以美好和香甜的成分?,F(xiàn)在的年輕人大多對方便食品感興趣,比如炸雞、奶茶、方便面。其實很多時候,做出食物的過程比起享受食物的過程來得更為有趣,就好比邵武人嗑炒瓜子,嗑瓜子的過程比起單單享受瓜仁來得有趣得多。 除了吃包糍,還有一些植物也帶著其特別的味道跳躍在我們的舌尖之上。清明左右,邵武人經(jīng)常擺上桌的還有春筍。俗話說:嘗鮮無不道春筍。放眼天下食材,哪些能集脆、嫩、鮮、甘于一身?春筍可謂當(dāng)之無愧。北宋著名文人蘇軾是個美食家,他對春筍是推崇有加。他說:“寧可食無肉,不可居無竹。無肉令人瘦,無竹令人俗。若要不瘦又不俗,餐餐筍加肉?!贝苏Z道出了古往今來無數(shù)人對翠竹及春筍的喜愛!春分前后挖出的春筍,有著濃郁的春味,筍體肥大、潔白如玉、美味爽口,被稱為“蔬中第一品”。春筍炒腌肉干、炒腌菜或者炒蕎頭都是一盤好菜,用來跟肉片一起燒湯則更能品出春筍的清甜可口。 人說三月薺菜香。陽春三月,薺菜也成了很多人桌上的美食。宋代詞人辛棄疾的詩中有“城中桃李愁風(fēng)雨,春在溪頭薺菜花?!钡木渥樱瑢懗隽怂j菜不畏嚴(yán)寒,吐芽生長的特點。薺菜不僅有不畏嚴(yán)寒的報春功能,更是一道美味。說起薺菜這古老的野蔬,兩千年前的《詩經(jīng)》詩經(jīng)已贊美它是“其甘如薺”,因為它有著鮮美的味道,所以歷代詩翁中的美食家對它都是青眼相看:北宋詩人蘇東坡說薺菜“天然之珍,雖小甘于五味,而有味外之美”;南宋詩人陸游詩贊道:“長魚大肉何由薦,凍薺此際值千金?!边@些句子都贊美了薺菜不同一般的美味。邵武人吃薺菜,喜歡將薺菜洗凈晾干,與剁爛的肉和在一起包餃子吃。薺菜餃子吃起來與其他餡的餃子不同,味道特別鮮甜,帶著獨特的春天的味道。 三月,有盛開的櫻花、杏花、桃花,更有唇齒舌尖上久久不散的春天的味道。 (作者系省作協(xié)會員,供職于邵武一中) |